教育教学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教育教学 -> 教学工作 -> 人才培养 -> 本科生培养 -> 教学大纲 -> 正文

《P2P系统及其应用》教学大纲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15-09-25

P2P系统及其应用》教学大纲

课程名称:

P2P系统及其应用

课程编号:

420416

适用专业:

网络工程

课程类别:

专业任选课

课程学分:

2

总学时:

36

其中:理论学时

28

实验学时

8

先修课程:

数据结构、计算机网络

一、课程的性质、目的与任务

P2P网络是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,它在应用领域和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成功,被称为“改变Internet的新一代网络技术”。

《P2P系统及其应用》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介绍P2P网络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,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P2P网络的基本原理和P2P系统的主要应用,了解P2P网络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。
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达到:

1.掌握P2P网络的基本概念、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;

2.掌握P2P网络的三代典型应用系统,理解P2P网络的核心机制和增强机制;

3.了解P2P网络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。

二、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

第一章 P2P网络简介(2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什么是P2P网络;

(2)P2P网络的发展历程;

(3)为什么需要P2P网络;

(4)P2P网络的特点;

(5)P2P网络的各种应用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了解什么是P2P网络,了解P2P网络的发展历程,了解P2P网络的特点和各种应用。

教学重点:什么是P2P网络,P2P网络的特点,P2P网络的各种应用。

教学难点:无。

第二章 第一代P2P网络: 混合式P2P体系(2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Napster出现的背景和它创造的奇迹;

(2)Napster网络的工作原理;

(3)Napster的性能分析;

(4)Napster的陨落和它的现状;

(5)Napster的缺陷和新的混合式P2P网络;

(6)BitTorrent的曲折历史;

(7)BitTorrent体系原理;

(8)BitTorrent分片机制;

(9)BitTorrent阻塞算法;

(10)BitTorrent性能分析;

(11)BitTorrent体系总结;

(12)第一代P2P网络的特点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Napster和BitTorrent的工作原理;理解Napster和BitTorrent的性能分析;理解第一代P2P网络的特点。

教学重点:Napster和BitTorrent的工作原理,Napster和BitTorrent的性能分析,第一代P2P网络的特点。

教学难点:Napster和BitTorrent的工作原理,Napster和BitTorrent的性能分析。

第三章 第二代P2P网络: 无结构P2P体系(2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Gnutella——纯分布式无结构P2P网络;

(2)KaZaA——基于超结点的无结构P2P网络;

(3)eDonkey/eMule——分块下载的双层无结构P2P网络;

(4)Freenet——自由、安全、匿名的无结构P2P网络;

(5)无结构P2P网络的特点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Gnutella和KaZaA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;了解1eDonkey、eMule和Overnet;理解Freenet的基本原理;理解无结构P2P网络的特点。

教学重点:Gnutella和KaZaA的工作原理;Freenet的基本原理;无结构P2P网络的特点。

教学难点:Gnutella和KaZaA的工作原理;Freenet的基本原理;无结构P2P网络的特点。

第四章第三代P2P网络:结构化P2P体系(3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Chord与CFS——简单、精确的环形P2P网络;

(2)CAN——简单、容错的多维空间P2P网络;

(3)Tapestry与OceanStore——广域的超立方体结构P2P网络;

(4)Pastry与PAST——容错的混合式结构P2P网络;

(5)其他著名结构化P2P网络——Kademlia、SkipNet等;

(6)常数度P2P模型——Viceroy、Koorde和Cycloid等;

(7)结构化P2P网络的特点与分析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Chord与CFS的工作原理,理解CAN、Tapestry与OceanStore的工作原理;理解Pastry与PAST的基本原理;了解其他著名结构化P2P网络;理解结构化P2P网络的特点与分析。

教学重点:各种典型结构化P2P系统的工作原理;结构化P2P网络的特点与分析。

教学难点:各种典型结构化P2P系统的工作原理;结构化P2P网络的特点与分析。

第五章P2P应用体系和应用软件(4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P2P应用清单;

(2)文件共享;

(3)多媒体传输;

(4)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;

(5)分布式数据存取;

(6)分布式计算;

(7)P2P搜索引擎;

(8)其他应用介绍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了解P2P应用清单;理解文件共享的基本原理;理解多媒体传输的基本原理;理解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的基本原理;理解分布式数据存取的基本原理;理解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;理解P2P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;了解P2P其他应用。

教学重点:文件共享;多媒体传输;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;分布式数据存取;分布式计算;P2P搜索引擎。

教学难点:文件共享;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;分布式计算;P2P搜索引擎。

第六章P2P核心机制(4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覆盖网拓扑结构;

(2)分布式散列表;

(3)路由和定位;

(4)查询和搜索;

(5)动态结点算法;

(6)容错性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覆盖网拓扑结构、路由与定位;理解查询和搜索;理解动态结点算法;理解容错性。

教学重点:覆盖网拓扑结构;路由和定位;查询和搜索;动态结点算法。

教学难点:路由和定位;查询和搜索;动态结点算法。

第七章P2P增强机制(4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P2P系统的性能;

(2)复制与缓存;

(3)分片;

(4)负载均衡、异构性与热点问题;

(5)拓扑意识和一致性问题;

(6)匿名、声誉和信任;

(7)P2P安全问题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P2P系统的性能分析;理解P2P系统复制与缓存和分片的原理;理解负载均衡、异构性与热点问题;理解拓扑意识和一致性问题;理解匿名、声誉和信任等安全问题。

教学重点:P2P系统复制与缓存和分片的原理;负载均衡、异构性与热点问题;拓扑意识和一致性问题;匿名、声誉和信任等安全问题。

教学难点:P2P系统复制与缓存和分片的原理;负载均衡、异构性与热点问题;拓扑意识和一致性问题;匿名、声誉和信任等安全问题。

第八章P2P模拟与仿真(4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P2P模拟器的设计意义和准则;

(2)经典的网络模拟器与拓扑产生器;

(3)P2P模拟器;

(4)全球网络服务仿真平台PlanetLab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理解P2P模拟器的设计意义和准则;理解经典的网络模拟器与拓扑产生器;理解常用的P2P模拟器。

教学重点:经典的网络模拟器与拓扑产生器;P2P模拟器。

教学难点:经典的网络模拟器与拓扑产生器;P2P模拟器。

第九章P2P的现状和未来(2课时)

(一)基本教学内容

(1)P2P的主要研究组织;

(2)P2P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刊物;

(3)P2P的主要商业模式;

(4)P2P与其他领域的融合;

(5)P2P的未来。

(二)基本要求

教学目的:了解P2P的主要研究组织;了解P2P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刊物;了解P2P的主要商业模式;了解P2P与其他领域的融合;了解P2P的未来。

教学重点:无。

教学难点:无。

三、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

章节

内容

理论学时

实验学时

第1章

P2P网络简介

2

第2章

第一代P2P网络: 混合式P2P体系

2

2

第3章

第二代P2P网络: 无结构P2P体系

2

2

第4章

第三代P2P网络:结构化P2P体系

3

2

第5章

P2P应用体系和应用软件

4

2

第6章

P2P核心机制

4

第7章

P2P增强机制

4

第8章

P2P模拟与仿真

4

4

第9章

P2P的现状和未来

2

全书综合讲解

1

合计

28

8

四、本课程课外学习与修学指导

(1)该课程是比较难学的课程,因此要多参考相关书籍,多实践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;

(2)为了进一步理解P2P系统及其应用的原理知识,需复习巩固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。

五、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

考核方式:闭卷考试。

成绩评定方法: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,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。具体比例为:平时占20%,实验占20%,期末考试成绩占60%。

其中期未考试总分100分,基础题占50%,中等难度题占40%,较难题占10%。考试题型主要有:选择题、填空题、简答题、计算题、算法题、分析题、综合应用题等。

六、教材及参考书

教材:陈贵海主编,对等网络:结构、应用与设计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

主要参考书:

管磊编著,P2P技术揭秘——P2P网络技术原理与典型系统开发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0

大纲撰写人:刘浩

大纲审阅人:彭智朝

教学副主任:易叶青

编写日期:2012.6